当前位置:

工业强则县域强

日期:2024年01月11日 来源:

工业强则县域强,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,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地位。全市各县(市、区)根据自身的区位、资源特点都有一些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值得学习和思考,湖口县是众多(市、区)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个典型案例。

湖口是一个人口不到30万,地域面积只有669平方公里的小县,20年前,这里既没有四通八达的陆地交通,也没有长期积累的产业基础,经济发展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导,经济水平一直在低位徘徊,常常被人调侃为“养家糊口”。通过近20年的发展,彻底改变了“养家糊口”的发展状态,一跃成为九江县域经济强县,全省工业发展强县,这里面有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红利,有穷则思变、敢闯新路的担当作为,有独特的区位和山水资源,等等。湖口县域经济发展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,实现跨越式发展,创造了令人瞩目的“湖口现象”,归纳各方总结的经验,概括起来就是“走了一条工业强县之路”,抓住了“三个关键”:

第一个关键是,走对了工业化的发展路径。一个地方的发展,关键在于找准发展路径。湖口的发展,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抓住了全省推进工业化的时机,坚定不移走工业化的道路。湖口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实践,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经验。一是观念就是财富。观念是一个地方发展最关键的因素,甚至可以说是最根本的因素。江西发展观念最大的转变时期,应该追溯到2001年。那个时期,江西围绕“工业强省”还是“农业强省”,开展了一次深刻的思想观念大讨论、大转变。2001年之前,江西发展的口号是“山上再造一个江西”。经过大讨论后,思想观念发生了大转变,“井冈山会议”提出了“以大开发为主战略,以工业化为核心”的发展思路,一改过去“农业兴省”的发展战略,也正式拉开了全省全面推进工业化发展的序幕。在这个背景下,湖口及时调整发展思路、转变发展路径,决定走工业化发展之路。这在当时是一个紧跟时代发展要求的变革。因为,在省委确定工业强省战略后,还有不少县区仍然未转变观念。但当时的湖口干部“穷则思变”,以“破釜沉舟”的勇气快速转变发展观念,在工业基础几乎“一穷二白”的情况下发展工业,也正是因为选择了工业化的发展路径,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成效。二是思路决定出路。确定了走工业化发展的思路以后,工业化怎么走,就摆在了当时县委、县政府的面前。因为搞工业就要有平台基础,当时有两种思路,有的建议在城区周边“小打小闹”,小心谨慎地慢慢探索;有的建议跳出城区建园区,依托沿江水运低成本优势大力发展工业。最终,经过讨论决定在金砂湾大规模推进工业,利用长江岸线和腹地建立工业园,在当时很多县区发展工业还是点状部局,可以说,通过园区来发展工业的思路在当时是超前的。三是操作决定成败。观念转变了,思路理清了,那么操作就是决定性的因素。这里有一个例子,2003年老九江钢厂落户时,需要征收3000亩土地,当时征地款需要200多万元。当时的县财政还只是一个典型的“吃饭财政”,保运转都十分困难。在这个背景下,县委、县政府谋划出“两条腿走路”的操作办法,与被征地群众协商,取得群众理解,达成了征地款分期付清的协议;协调园区两家企业作担保,在春节前5天,向市金融机构贷款,解决了第一批征地款的燃眉之急。如果没有当时的精心操作,可能就没有老九江钢厂的落户。

第二个关键是,利用好了长江岸线资源。湖口虽然面积小、人口少,但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资源,就是沿江沿湖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,在农耕时代,缺少土地就会穷,靠近江湖就会有水患。纵观九江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,其中一个不能不提的隐患就是水患,十年、八年就有一场大水,把大家辛辛苦苦拼搏努力的成果毁于一旦,抗击98年洪水的经历至今仍然深深地刻在每一位九江人的心中。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,治理了水患,让水为我所用,它又是资源,又成了优势。回顾湖口工业发展史,就是一部长江岸线的利用史,其中的一些经验也值得总结。一是资源利用最大化。过去沿江的岸线都是滩涂荒地,主要用于农业生产,十年九涝,经济效益极低。98年洪水后,长江堤岸得到整治加固,抵御洪水能力增强。同时,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水运成本低、水资源丰富等优势,依托岸线布局工业项目,把低效农业用地转化为高效工业用地,既提升了土地经济价值,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,真正实现了“由土生金”。二是资源利用科学化。相比沿江其他县(市、区),湖口沿江岸线不长、腹地纵深有限,金砂湾落户一批重大项目后,现有土地规模难以承载新一轮发展。为此,县政府及时制定产业规划,把招商方向从重化工业项目,向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转变,推动园区土地资源科学有效利用,2016年,金砂湾园区也被评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。三是资源利用集约化。针对金砂湾园区土地供给越来越紧张的困局,在全市率先建设首批1000亩“工业标准地”,将零散、低效用地整合起来,为重大项目落户创造条件,并规划建设了5.6平方公里的海山科技创新试验区,建设了2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,一批高科技企业“拎包入驻”,这里也成为了工业转型发展新的“增长极”。

第三个关键是,抓住了大项目引领大发展的机遇。大项目大发展,好项目快发展,湖口在抓大项目上也有三条经验。一是持之以恒抓项目。抓项目需要恒心和定力。改革开放初期,沿海发达地区一部人完成了资本积累,开始向内地投资。湖口抓住了这一难得机遇,引进了福建客商投资6.7亿元建设30万吨钢厂项目,这也是九江萍钢的前身。2008年,世界金融危机,国家做出“四万亿”投资拉动内需的战略决策,又抓住了这一战略机遇期,引进了江铜铅锌、神华九江电厂等一批国资背景的重大项目。面对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,又积极走出去,主动精准对接,引进了五星纸业、一德粮油和东鹏建材等一批“5020”项目。二是担当实干抓项目。当年县委、县政府解放思想、统一思想,想尽一切办法推进项目建设,也是一种担当。比如,2004年,受江苏“铁本事件”影响,老九江钢厂项目一度面临“胎死腹中”的困境,时任领导以强烈的担当,顶住压力、想方设法一次又一次地向上级争取,排除万难,促使九江钢厂项目顺利落地。九江钢厂自落户以来,已累计上缴税收100亿元,是全市的支柱型企业之一。三是创新举措抓项目。面对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,创新举措破解瓶颈、攻坚克难尤为重要。比如在盘活存量土地方面,创新了清理腾退、招商嫁接、兼并重组等模式,促成了新加坡金鹰集团兼并龙达化纤,当时被誉为“全市企业资产重组成功典范”;九江天赐4亿元收购攀森项目,创造了全省网络拍卖纪录,没有2018年的收购,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九江天赐,也正是这些创新的举措,不仅盘活了僵尸企业,还打造了一批支柱企业,目前全市3家百亿企业中有两家在湖口,全市28家税收过亿元企业中湖口占到了四分之一。(廖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