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全面彰显林长制首创地担当作为

奋力书写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武宁篇章

日期:2023年10月23日 来源:


武宁融林区、老区、山区、库区为一体,绿色生态是武宁最亮丽的名片,敢闯敢拼、敢为人先的老区精神是武宁人民最鲜明的特质。生态优势和精神特质的巧妙结合,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一个又一个的“首创之举”,“林长制”正是这其中的集大成者。我想三个关键词,描述一下我对武宁林长制的认识

溯源,让我们来到林长制的首创之地,一同探寻林长制的起源

——2004年,武宁作为全省七个林改试点县之一,在罗坪镇长水村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,探索出“山定权、树定根、人定心”的改革经验。

——2007年,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武宁,对武宁林改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赏,武宁林改经验在全国迅速推广。

——2017年,武宁率先探索建立“林长制”。

——2019年,“林长制”写入新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》。

——2020年,中办、国办印发文件,“林长制”在全国全面推行。

回顾十余年来的改革历程,我们深刻感受到“林长制”是源自基层探索的生动实践,是林草领域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,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实践逻辑和历史必然性。究其根本,我们认为离不开这三重动力。

一是思想所指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是我们推进这项改革的根本遵循。改革中,我们坚决贯彻“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”的理念,在吃透上级精神的基础上,充分结合武宁实际,着力构建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,形成了独具武宁特色的改革品牌。

二是发展所需。武宁是生态大县,资源禀赋得天独厚,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8.6%。特殊的县情决定了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,是武宁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绕不开的首要课题,这也为探索实践“林长制”提供了现实路径。

三是问题所引。林权改革后,虽对增加林农收入有促进作用,但也导致了林地管理分散,无法形成产业化经营,基层执法力量也因森林公安和乡镇林业站的变更而大为削弱,迫切需要一种顶层设计上的制度创新,完善统筹协调机制,形成全社会保护和发展林草资源的强大合力。这一现实需要,为我们不断深化“林长制”,完善制度体系提供了持久动力。

扎根:林长制的探索,虽是自下而上的基层实践,但离不开自上而下的体系建设。在具体实践中,我们坚持系统观念,积极推动林长制向下扎根,焕发强大活力。

一是围绕制度做实顶层设计。我们聚焦“林”这个治理内容,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为目标,统筹管绿、护绿、增绿、用绿、活绿五大任务,实现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系统治理。聚焦“长”这个治理主体,以落实党政领导人负责制为核心,构建县乡村三级林长体系,形成了责任到人、级级划分、层层落实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格局。聚焦“制”这个治理方式,完善了总林长发令、林长巡林、“三单一函”、林长+检察长等机制,创新领导干部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办法、生态修复判决试点等,通过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,突破了跨层级、跨部门协调的“九龙治水”难题,摆脱了林业资源管理“小马拉大车”困境。

二是围绕平台做实中端架构。依托江西省林长制数字管理平台,探索5G+智慧林长”长效管护机制,配备了5G巡护手持终端296部,无人机48架,在全县重点生态功能区安装森林资源视频监控点90个,构建了“天空地”一体化管理模式,做到“源头有人巡、后台有人盯、问题有人查”,实现森林资源实时监控全覆盖。2022年,我县林业资源违法问题数与2018年相比较下降了72.5% ,违法面积下降了82.3% ,违法采伐林木蓄积量下降了96.26%,林业资源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发展。

三是围绕队伍做实基层保障。完善“一长两员”源头管理体系,按照“六统一”要求,推进护林员队伍专业化专职化建设,确保每一块林地、每一棵树木都有专人管护。探索“两山警察”综合执法机制,打好“刑事检察+公益诉讼”组合拳,有效衔接民间林长、企业、协会等群防群治力量,构建县乡村一体、公检法贯通、政企民携手的生态保护网。

赋能:全面推行“林长制”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,我们以“林长制”赋能高质量发展,推动“两山”理论照进现实,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、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、全国首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。具体来说,就是用好了“三只手”。

一是政府有形的手。严格执行“禁伐二十年,呵护原生态”总体要求,全面实施封山育林,封育面积占林地总面积82.5%。整合相关涉农资金10.89亿元,建成武安锦城生态移民安置小区,安置移民7千余户3万余人,获评全国“十三五”美丽搬迁安置区,有效保护了深山区、库区回水区和生态敏感区。特别是今年,我们成功争取到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资金3亿元,为下一步构建功能多样、效益综合的森林资源储备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二是市场无形的手。成立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,将包括林草资源在内的生态资源进行规模化收储、专业化整合、精细化评估、市场化运作、产业化运营,已收储各类生态资源10万余项,生态总价值211.95亿元,其中林草资源占比高达90.4%。深挖“双碳”目标的发展机遇和经济价值,搭建“武宁碳抵消”平台,建立了全省首个乡村林碳项目,打通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。

三是群众勤劳的手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,全县林茶、林药、林果等特色林下经济年总产值达到19.8亿元,“武宁宁红”“武宁蜂蜜”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。据不完全统计,全县从事林下经济的农业人口达到4.6万人,林农年均增收20%。深挖“林业+旅游”“林业+康养”等新业态潜力,打造了悦山居、林云山居等一批特色“林宿”,涌现出澧溪北湾、罗坪长水等“林旅”融合美丽示范乡村,年均实现森林旅游接待人数400多万人次,使林农从以前的靠山吃山“卖树木”维持生计转变为发展森林旅游“卖生态”发家致富。(作者系武宁县委副书记、县长)